close

 

先來一篇網路文章:

 

不要輕易給予,那是對別人不尊重

 

01   

盧安達的淒寒場面可能對於一般人只能想像。

台灣來的義工下了卡車以後,看到一位瘦骨嶙峋,衣不蔽體的黑人男孩朝他們跑來,那個男孩很少看到這樣的大卡車。

當時,義工動了憐憫之心,轉身就去拿了車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。

“你要幹甚麼?”

美國義工大聲喝斥,“放下!”

 

台灣義工愣住了。他不知道這是怎麼了,我們不是要來做慈善工作嗎?

美國義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,

“你好,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,車上有很多東西,你能幫我們搬下來嗎?我們會付報酬的”。

 

小男孩遲疑在原地,這時又有不少孩子跑來,美國義工又對他們說了一遍相同的話。有個孩子就嘗試從車上往下搬了一桶餅乾。

美國義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餅乾遞給他,說:“非常感謝你,這是獎勵你的,其他人願意一起幫忙嗎?”

 

其他孩子也都勁頭十足一擁而上,沒多久就卸貨完畢,義工給每個孩子一份救濟物品。這時又來了一個孩子,看到卡車上已經沒有實物可以幫忙搬了,覺得十分失望。

美國義工對他說:

“你看,大家都幹累了,你可以為我們唱首歌嗎?你的歌聲會讓我們感到快樂!

”孩子唱了首當地的歌,義工照樣也給了他一份物品:

“謝謝你,你的歌聲非常美妙。”

台灣來的義工看著這些若有所思。

 

晚上,美國義工對他說:

“對不起,我為早上的態度向你道歉,我不該那麼大聲對你說話。但,你知道嗎?這裡的孩子陷在貧窮裡,不是他們的過錯,可如果因為你輕而易舉就把東西給他們,讓他們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,因而更加貧窮,這就是你的錯!”

這天,來自台灣的義工度過了不尋常的一天。

義工把東西給孩子,可要求他們以勞動獲取。上帝把恩典和愛白白給我們,但要求我們努力奔跑。

 

滴水潤澤:這樣的情景在任何領域都會經常看見,只是內容不同了,所以很容易就忽略了。

 

例如:朋友若有所思的思考問題,你走過去詢問之下,發現問題很簡單,於是給了建言。下次你的朋友就會再來找你尋求建言。久而久之,便不再思考了。這樣的人是不是充斥在你我周圍。很多人希望獲得「免費」的答案、「免費」的教育、「免費」的友誼、「免費」的愛情,「免費」的幫忙、完全只依賴他人的給予,而忘記自己也有責任去思考答案、去主動學習、去參與付出、去認真經營、去回饋感恩。

 

施捨的內容可以是物品、可以是智慧、可以是勞力、可以是情感。那些你認為輕而易舉、舉手之勞的事,卻是養成他人不勞而獲的習慣的幫兇。尤其是家人、好友、同事,時常相處的人之下。就更容易養成一些依賴的習慣。

 

更可怕的事,因為在這領域你有優勢,所以在你幫忙他人的同時,他人的感激能讓你獲得自身的優越感。如此剝奪他人成長的機會,或者變相成為一種無形的利用就更不可取了。在眾多的慈善機構、志工服務、宗教團體就很常見。

 

當你有能力給予的同時,請負起教育的責任。

我是一位命理諮詢工作者。我的責任就是協助他人看見自己所處的時間、位置、優勢、劣勢。

 

當我遇到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收費、或者可不可以算便宜一點時。我都只回說:沒關係,你可以找別人服務。或者很多廟宇也有簽籤的人可以服務你。

 

當有人問說:老師我很想找你算,可是我現在經濟狀況較不允許,可否算便宜一點。我會回說:為什麼我要幫你,請你給我一個值得我幫你的理由。並要求以後經濟狀況變好時,請你去幫助其他人。

 

在諮商的領域中必需恪遵一條隱規則:尊重他人的選擇,在他未提出需求的同時,我們都必需相信他人能獨立完成這任事。即使對方提出了需求,我們都必須去確認需求的動機為何?

 

我熱愛教育。教育的本質必須是協助他人學習如何思考、如何解決問題、如何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一件事。即便是必須借由合作才能完成的事,那「合作」這任事,也是要獨立去促成或者溝通、協調的。

 

簡單來說:「我願意負責」!是個人應有的習慣態度。也是每個人必須去影響他人、或者協助他人養成的習慣態度。

 

也許你真的很熱心,也許你當下認為對方需要協助。那下次你可以先試著問說:有什麼需要我協助的嗎?
如此既能表達你的關心,也同時能尊重對方的獨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滴水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